有一种大学毕业证书,叫“双专科”毕业证书,比如我眼前的这张:“学生邹磊,1987年11月6日生,于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本校数控技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四年制双专科学习……”
数控技术属于工科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属于商科专业,2009年6月,邹磊揖别校园草坪上的邓建军像,从此一武一文,一剑一萧,行走在数控与贸易的江湖。
1.他的办公室还没来得及装修,椅子背后悬挂着2000张碎片拼成的世界地图
一、他进了双专科班:数控技术/国际贸易实务
2004-2005年前后,数控专业、模具专业几乎席卷全国高职、中专院校,成为那个年代的热门专业。按照双专科跨专业门类要求,我校将当时理工科热门专业“数控技术”和文科热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结合起来,将“模具技术”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开设了两个双专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在摸索中前进的印记,也可以看成是高职本科的先河。”时任机械系系主任王志平解释了江苏高职院校双专科的来历。
2005年,邹磊以高出普通大专30多分的高考分数,被学校择优录取到双专科班,这让他没进校就有了莫名的优越感。
然而这种优越感在进校后不久就被56门“文理”课程给打趴了,他们要在4年内完成两个跨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他记得有位平时喜欢啃馒头的工程数学老师,严厉异常,他的工程数学一路红灯,一直挂到毕业前。邹磊经历了读书生涯中最最难忘的补考、重修、毕业清考。毕业前,老师仍一丝不苟的出试卷给他做,那架势就是“没有真功夫,不能出师”,严谨程度不亚于日资企业的高管。邹磊日后在日资企业摸爬滚打、担任高管多年,日本人做事的严谨,常常让他想起当年啃馒头的严师。
双专科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教育部叫停了。然而我校的两届双专科学生却鸟儿离窝,振翅奋飞了——这两届毕业生素质高、技术扎实、管理能力强。“他们发展得都很好,我们班上还有香港上市公司的老总呢!”谈起他的爱徒,班主任徐伟眉开眼笑,赞不绝口。
2.跟老师一起探讨数控机床的操作程序
二、以“偷拳”手段学技术
2008年,邹磊在张家港一家大型吹塑机厂实习。生他养他的小城张家港美好而安逸,但实习的工厂却简陋而嘈杂,厂里仅有的一台数控机床,据说还是厂长花高价找关系买回来的。师傅们不懂数控技术,不会编写宏程序,只能依葫芦画瓢的套用现成的编程程序,自然没有啥“武艺”能传授给邹磊。上夜班时,邹磊独当一面,用在学校里学到的功夫,轻轻松松就将这台数控机床驯服了,师傅得知后,目瞪口呆了许久。一年后正式毕业,厂里给邹磊加薪,特意买了两台价值不菲的加工中心,安排邹磊去跟其他企业的师傅学“拳脚”,学成归来专门对付这两台“神器”。
同行是冤家,对方企业的师傅白天上班时还不敢明目张胆地教他们,只是晚上偷偷传艺。3个月“偷拳”学艺期间,邹磊白天潜伏在工厂,上班就画画图纸打发时间,晚上加倍学“拳”,好似孙悟空跟菩提祖师在四更天学艺,学到的都是不可外传的真功夫。
“拳术”偷到手后,邹磊在吹塑机厂大展身手,不久就被初中同学挖了“墙脚”,硬被拉到同学创办的小私企里担任车间主任,全面管理企业的业务。两年后,邹磊又被一家台资企业和一家日资企业相中,两难抉择后他选择了严谨死板的日企,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日企面试了他三次,第一次面试考专业,第二次考制图,第三次谈薪金。每一次面试都让他想起了工程数学老师——补考、重修、再补考。
三、离职时,八个人接了他一个人的活
来到日企后,邹磊才知道,自己是公司第一个员工,公司除了老板、秘书,就是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日企,邹磊从技术员干起,凭着真才实学一路升迁:车间主管、生产部长助理、生产部长、生产部长兼技术部长、工厂长、中国区运营总监。5年里,他的工资从月薪3000一路飙升到月薪30,000。这家日资企业也从起步时的3名技术员,发展到拥有300多名员工、3个分厂、在张家港排名前列的大型企业。
在日企工作,非日本籍一般难以进入高级管理层,但他挤占了一席高层的位子,经常在满桌都是日籍高层的会议上发言;满会议室都是硕士、博士,他一个双专科生被安排在主席台上就坐——邹磊是有真本事的。
2012年,公司卖出的大型设备是全自动生产线,客户需要调试,邹磊领着两名技术员去做外包服务,专门负责调试机器。全自动生产线在当年实属罕见,邹磊对电路图不是很精通,又没有机械专业基础,做起来难上加难。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硬是跟自己“较劲”,不断挑战自我:每天下班后,自学机电和机械知识,从最简单的技术学起。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他都认真学习,做好笔记。1年内,他记录的笔记有厚厚的3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邹磊在一年内逐步掌握了全自动生产线的各项技能,他经手的每个零件、每台机器都变成了一个个活招牌,为公司招揽了忙不完的业务。2013年,邹磊还带领团队一起研发了一条汽车用的空调压缩机自动装配线,价值1800万。2015年,他又为公司接了一单光伏方面的业务,公司当年的营业额高达300多亿元。盈利后,公司买地盖厂房,大规模招人,仅一年半时间,就新增了四五个现代化的新厂房,新进员工300多人,全自动生产线领衔苏州同类企业。
在日企,邹磊在车间干过,在管理层干过,抓过生产,研发过设备,跑过销售,管过人事,熟悉了公司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事务。在日企工作7年,邹磊熟悉了企业创业和管理的所有流程,他是企业的实际负责人。但他还是决定离职创业了。告别时,公司派了8个岗位上的人来接管邹磊的工作,移交工作从早上8点开始,凌晨1点结束。整整3顶资料柜的宝贵资料,记录了邹磊经手的所有业务和他辗转各大项目安装调试设备的经验与心得。
日企老总早就断言,邹磊迟早有一天会自己单干的。在日企,最高管理者必须是日本人这一规定,让邹磊看到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状况,目前的总监职务就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点了。梦想无法伸展,辞职是唯一的选择。长期驻扎中国台湾、将中国文化和人情世故研究得透彻的日本老总多次电话,极力挽留,但邹磊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付出了青春和心血的企业。他想,日企培养了他,他也回报了日企,撒要那拉!从今天开始,他要一剑一萧独闯江湖了。
四、创业,从波峰跌入谷底,40名员工仅留下4人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梦才能前行。曾经的竞争对手邀请邹磊入股,和他们一起大干一场。首单740万的合同,能有500万的利润,这是3位年轻的“老板”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
然而演绎创业故事远不是这么简单。首单740万的生意,因为员工素质远远达不到要求,5个月就赔了200多万,后来索性血本无归了。40多位员工的工资和80多万元的债务,让三位年轻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尝到了失败的苦涩,从信心满怀的波峰跌入了谷底。
郁闷至极,邹磊到酒吧买醉,烂醉如泥,他记得自己是扶着墙离开酒吧的,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睡在车里,手臂破了,摸了摸口袋,钱包还在。2018年他参加母校校庆,现代装备制造学院请他上台发言,虽然照样侃侃而谈,但那种郁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此重大的挫折,他没有向家人透过一个字,家人偶尔会问他公司咋样?他说还好。其实这个阶段,他听到电话铃声就害怕。
他分析了首战失败的原因:离职时,他完全是“净身出户”,没带走日企的一份资源、一位员工,只带走一只纸箱。新招的员工完全没有经验,看不懂设计图纸,工艺不精,装配精度达不到要求,程序没人会写。这么不接“地气”的一帮员工,自然无法将邹磊设计好的产品图纸变为现实。
三位合伙人四处筹钱发放员工工资和遣散费,最终,40多名员工仅留下了4人。邹磊是负责技术的,另两位投资人最担心的事情是:万一邹磊甩手不干了,我们怎么办?
五、身佩一剑一萧,他东山再起
邹磊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想翻身,光有一腔沸腾的血、一颗不甘的心是不够的。痛定思痛,几位合伙人背着债务反省。经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手艺是需要不断磨炼的,他们必须告别蛮干。邹磊发挥自己的数控特长和管理才能,“入魔”般地培训4名不离不弃、主动表示“工资暂时不要”的忠诚员工。他将书本学到的知识和平日工作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机器和人一样都是活的,你了解了机器,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邹磊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他要求徒弟们对各种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换位思考,以现场加工效率及品质保证为前提,编写、优化程序。
青山不负英雄志,4位学徒在师傅“魔鬼”般的训练下,反复琢磨反复实践,慢慢的,融会贯通了,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大家跟着邹磊,将做好的产品先给客户试用,用得好再付款。一位老朋友碍于情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邹磊拿了一台设备去试用,几个月后,他又预定了4台,并一次性付清了5台设备的钱。就这样,客户口口相传,公司峰回路转,从1台的销量,逐步增加为4台,再到14台。仅2年时间,他们偿还了所有债务,到2019年底时,公司开始创收,营业额达1800多万元。
如今,邹磊已然是自动化专家,重振雄风东山再起,不仅创建了张家港华泰超声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瑞多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还到母校来招贤纳士。
驻足在邹磊刚装修好的新公司——瑞多精密技术有限公司4500平米的新厂房里,闻听他激扬的文字,看着他指点江山,抚摸着他的匠心“作品”,感受着他们孜孜不倦、专注细节、专注品质、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感慨之余,我想应该把他的产品和产品与他双专科之间的联系告诉大家了:他专做太阳能板清洗机,数控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至于说国际贸易,你看他产品的所到之地:俄罗斯、挪威、泰国、印度、伊朗、迪拜、中国台湾……这就是邹磊所走江湖的版图范围。
3.16米长的太阳能板清洗机,必须通过水路运往国外
4.在挪威预定的太阳能板清洗机旁合个影,班主任徐伟老师(右)满脸的成就感
所属二级学院:现代装备制造学院
专业:数控技术/国际贸易实务
班级:05数控341
班主任:徐伟